苗情监测站搭载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农田环境中的关键参数,如土壤水分含量、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以及气体浓度等。它们将采集到的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供后续处理使用。
图像采集:除了传感器外,还配备有高清摄像头,用于对作物进行定期拍照记录。通过分析叶片颜色变化、生长高度、密度等信息,可以直观了解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和健康水平。
数据传输与存储:所有收集的数据都会通过无线网络迅速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在这里,利用专业的软件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智能数据分析:借助先进的算法模型,数据处理中心会对海量原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判断作物是否缺水、缺肥或者遭受病虫害侵袭,并将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方便用户理解和应用。
苗情监测站的测定步骤:
1.安装与部署
-选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监测点,确保该区域能够反映整体农田的作物生长情况。通常应避开边缘地带、障碍物遮挡处以及特殊小气候区域。例如,在大田中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光照和水分条件适中的位置;在大棚内则要考虑通风良好且作物分布均匀的区域。
-基础建设:根据设备要求提前预制平坦硬质水泥高台,按照立杆底座固定尺寸进行打孔或搭配地笼安装。使用膨胀螺丝将设备立杆固定在打好的孔位中,确保设备稳固。然后将摄像头旋转安装到配套的摄像头支架上,再用安装抱箍将支架固定在立杆上(注意部分支架安装孔可能需要自行扩孔)。
-连接电源与网络:若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需正确连接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等相关部件,保证阴雨天也能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同时接入4G无线网络或其他数据传输方式,以便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传输至后台平台。
2.参数设置与校准
-初始化配置:开启设备后,进入系统设置界面,对各项参数进行初始化配置,如拍照间隔时间、视频录制时长、传感器灵敏度等。这些参数应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生长阶段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设定。
-传感器校准:对于集成的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测距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需要进行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以使用标准计量器具或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等作为参照物来进行校准操作。
3.数据采集与传输
-自动采集:设备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自动进行图像拍摄、视频录制以及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的采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服务器或本地数据中心存储。
-手动干预采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发现异常现象或需要重点观察某个特定区域的作物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平台手动触发设备的拍照、录像等功能,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4.数据分析与处理
-平台登录查看:借助专用的软件平台(如农业四情测报平台),使用账号密码在不同终端(手机、Pad、计算机等)登录,可实时查看监测点的图像、视频及各项数据指标。平台会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直观的数据曲线图、报表等形式,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作物生长趋势。
-智能诊断与预警:利用算法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判断作物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是否存在病虫害侵袭、营养缺乏等问题,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例如,当监测到株高异常增长缓慢时,可能提示水肥供应不足;叶面积指数过大则可能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易引发病虫害。